0%

我对思考的思考

思考, 简单却有困难的词。它离我们“近在咫尺”却又似乎“远在天涯”。那究竟什么叫思考?什么是思考?那么该如何思考?

思考的定义

说到思考, 那咱们也不得不对其进行追本溯源, 去揪一下它的细节。什么是思、什么是考、什么是思考
思,汉语一级字,读作sāi或sī,在指“心情”等时旧读为sì,最早见于金文,其本义是深想、考虑,由此引申出怀念、悲伤、意念、创作的构想等。《说文解字》认为是“容也”。
考(拼音:kǎo)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(常用字)。在甲骨文和金文中,考和老是同一个字,均像一老人举杖之形。考字用为年老之义,从商代经西周一直延用至于春秋战国时代。
先秦时“考”常用作对父亲的称呼,可以指在世的,也可以指去世的。
现代汉语的“考”多用于考察、考核,又表示研究、推求。这些都是后来出现的假借义,与考的本义无关。
那什么是思考呢?由上可知思就是深想,考虑就是验证, 二者形成闭环故为思考。那么思考就是,就是
思考就是考虑与验证的过程!
btw

  • 考虑在此的意思是检索,检索已有的知识。
  • 验证在此的意思是过滤,过滤检索的知识。

先split再merge,那就是答案啊

思考是思维的一种探索活动,思考力则是在思维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具有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作用力。
思考源于主体对意向信息的加工。人之思考是自己心智对意向——信息内容的加工过程。任何思考的进行都是在
联想—连锁反映中进行的推理与演算——信息内容的加工。如:相似联想、接近联想、对比联想、因果联想等理解来进行思考是必然的。

思考流程

由上可知, 思考流程是检索 -> 验证 -> 加工(排列组合) => 结果。需要注意的是检索与验证并不是仅是单次的,也可以是多次。

论3 * 4的思考过程

3 * 4
是如何计算出来的呢? 当然,各位早就知晓了答案, 不就是12嘛。 浪费表情,so easy, 摊手🤷


思考过程如下三种情况所示

  1. 无法理解数字3、乘以✖️、数字4的含义。 思考失败
  2. 理解数字3、乘以✖️、数字4的含义,回归原始。点阵图数数来解决
    1. 建立横竖轴(x、y)
    2. x轴放三个点点·,y轴放四个点点·(见代码片段-1)
    3. 一个一个数, 是12诶!
1
2
3
4
· · ·
· · ·
· · ·
· · ·
  1. 学会乘法, 知道乘法表(嘿嘿,回来。你已经会背乘法口诀表啦!)。直接三四一十二,perfect

复盘 3 * 4

在上面对
的各种假设的可能性进行了推延生与证明。相信在此时你也和笔者一样又有新的疑问了, 3* 4 不是我们数(算)
出来的嘛?不是,在这之前存在一些“可选”项
对, 是思考出来的。 流程如下

拓展:计算机“思考”过程

  1. 书写代码(在此省略代码编写的种种)
  2. 计算机进行“思考”
    1. 思:编译(将代码转化成计算机可理解的“知识”)。(编译过程,在此不过多赘述),
    2. 考:验证编译
  3. 加工(位运算)
  4. 得到结果

题外话:人与计算机的思维差异

人:“聪明”,但加工
计算机:“愚昧”, 但加工快。快速的准确的yes or no, for loop

所以,该如何写出“多快好省”的代码呢?尝试二者结合试试

谈谈想象力或创造力

其本质还是思考

  1. 检索
  2. 验证
  3. 加工(排列组合)

例子:钢铁侠

这世界本没有钢铁侠,只是有人给他创造,想象了出来,并赋予其名。
zoom out(宏观角度): 钢铁(科技与狠活) + 人(侠)
zoom in(微观角度):类似于计算机,譬如ACR核反应堆(类似于电脑的电) 、贾维斯(人工智能) 等等

提高思考力?

思考力:即思考的能力

由上可知,思考能力的强弱取决于两部分。

  1. 已有背景知识的存量
  2. 梳理加工过滤的能力

那么对此,我们可以得出。得出提高思考力的方法

  • 增加知识的存量质与量
    • 量: 拥有更多的知识
      • 输入-> 学习、思考 -> 化为己用
      • 建立连接:学习并非单纯的记忆,而是连接。旧知识 + 新知识 => 新认知
      • 点-线-面-体-势,知识结构化,建立有关联的强链接
        ,让提取的知识不在是点而是线、是面、是体、甚至是势。不在有知识孤岛,也让思考更加开阔不在局限
  • 增强梳理“过滤”能力
    • 随意搭配-> 创造力
      • 加减乘除,排列组合
    • 套路搭配 -> 方法论
      • 怎么切、怎么分 流程与关键节点

case by case: 构建思考框架

经过对于其的整合梳理,我们不难得到可复用的方法论。常见的方法如下

逻辑推理:三段论
高效沟通:PREP法则
工作总结:AEAP
创业计划:商业模式画布
工作规划:SMART原则
质量管理:PDCA原则

学习能力

  • 学习金字塔
  • 费曼学习法
  • 刻意练习
  • RIA阅读法
  • 二八定律

思考能力

  • 黄金圈法则
  • 八何分析法(5w3h、6w2h)
  • 思维导图
  • 策略选择:SWOT分析
  • 梳理信息:MECE法则
  • 10/10/10法则
  • 冰山模型

创造能力

  • 六顶思考帽
  • 头脑风暴
  • 逆向思维
  • 类比思维
  • SCAMPER创新思维

设计能力

  • 设计思维
  • 最小可行性产品(MVP)
  • 峰终定律
  • AARRR漏斗模型
  • 上瘾(HOOK)模型

共情能力

  • 五大圈层模型
  • 高效倾听模型
  • 情绪ABC模型
  • 乔哈里视窗
  • 冰山模型

演讲能力

  • 故事五要素
  • 结构表达: SCQA原则
  • 结构阐述:STAR原则
  • SRAR模型
  • STORY模型
  • “英雄之旅”模型

领导能力

  • 领导力梯队
  • 情景领导力模型
  • GROW教练模型
  • 管理4C模型
  • TOPIC模型

整合能力

  • 杠杆思维
  • POA行动
  • 系统思维
  • 整合思维模型
  • 多元思维模型

小结

既要有“底层逻辑”也要有“顶层设计”。

事物间的共同点,就是底层逻辑。只有不同之中的相同之处、变化背后不变的东西,才是底层逻辑。
只有底层逻辑,才是有生命力的。只有底层逻辑,在我们面临环境变化时,才能被应用到新的变化中,从而产生适应新环境的方法论。所以我们说“底层逻辑+环境变量=方法论”

以终为始,目标导向。
如论是如何思考,何种方法论。最终都是为“问题”所服务的, 切勿**拿着锤子看什么都是钉子!**这并非此文的本意。
上述关于“如何思考” 阐述是微观,那么也希望你也能站在更顶层层次看待anythings

Referer

  • https://baike.baidu.com/item/思/53644
  • https://baike.baidu.com/item/考
  • https://baike.baidu.com/item/思考
  • 如何才有高效的思考能力
  • 人人都能变聪明的四个“核武器”
  • 《底层逻辑》
  • 《麻省理工深度思考法》